新西兰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主席、新西兰央行前行长艾伦·博拉尔德3月13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中国拥有新技术、有效长期资金市场、熟练劳动力和高水平供应链,这些有助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文章指出,中国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释放了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支持力度的信号,这对于中国企业家和员工、海外供应商以及全球消费者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中国在太阳能、风能、锂电池以及电动汽车等绿色技术领域取得巨大进展,不仅促进了作为区域供应链组成部分的东亚国家的工业发展,而且助力西方国家稳定物价。
那些立足于传统制造业的国家发现,越来越难以同发达经济体竞争。经济学家们进行了多项研究,却无法就经济驱动力问题达成一致。不过,他们已注意到中国的生产效率和规模、政府的产业扶持政策以及自动化的大规模应用。
无论如何,中国的生产能力和外贸规模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让其他几个国家望尘莫及。近几年,中国的年度贸易顺差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北美和西欧的一些企业忧心忡忡,由此加剧了政治紧张局势。
文章进一步表示,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段动荡时期,传统制造业严重萎缩,抵消了金融服务、能源生产和数字技术带来的巨大优势。
近年来,美国政府将进口商品的竞争力视为一种政治威胁,并采取了日益激进的经济政策。由于特朗普总统的政策意图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美国难以应对这些挑战。如今,传统的贸易关系更多的是服务于“国家安全”,而不是用于谋取经济利益。
美国新一届政府似乎正在回归孤立主义,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同其他经济体“脱钩”。美国或许认为可以加倍发展国内经济,毕竟外贸仅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四分之一左右。不过,如今的情况要比以往复杂得多,美国慢慢的变成了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贸易又堪称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往来。此外,过去几十年里,美国一直主导着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近年来,美国决定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和《巴黎协定》、削弱世界贸易组织权威、降低在二十国集团的存在感,甚至有可能退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种种迹象说明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即将终结。
与此同时,美国致力于将经济武器化。如今,美国所推行的安全政策等同于限制外资进入战略性产业。美国还采取激进政策,利用贸易损害其他经济体的利益。
文章强调,中国可以开辟新的出口市场。事实上,中国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另辟蹊径了,而“一带一路”倡议也增添了助力。
中国一直在采取一定的措施提振消费。同美国等西方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国内消费水平相比来说较低。有鉴于此,中国能够最终靠宏观经济政策创造更好的消费环境。
大多数西方发达经济体已达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这些国家主要的经济驱动力早已从工业制造转向服务业,比如设计、软件、创新、知识产权保护、营销等。一些西方企业的发展路径已经证明,提供这些服务比直接生产更加有利可图。这类发展政策有助于支持周边经济体的发展,而且不太容易引发同贸易伙伴的紧张关系。